产业资讯

  • 建言“十四五” | “后补贴”时代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分析

    “十三五”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去补贴化”的严峻挑战。在风电和光伏电价政策纷纷收紧的“后补贴”时代,使本处于艰难前行的生物质发电产业压力剧增。虽同为可再生能源,但生物质能主要以传统转化技术为主,并没有风电、光伏等通过创新型技术使成本大幅下降的空间。生物质能更多承载着农村、城市环境治理,城乡发展、农民收入、农村就业、农村清洁用能等当前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环保、民生和乡村振兴领域的重任,在推动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农村能源革命等方面发挥着独有的重要作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仍需政策的保驾护航。

  • 垃圾焚烧发电补贴会退坡吗?

    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关于有序推进新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主要明确了新增存量项目界定时间点和需满足的条件,理顺了重要程序,要求建立预警机制并强化项目监督。

  • 生物质能源市场发展趋势

    安全和环境生态保护问题日趋严峻,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林木枝桠和林业废弃物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农作物秸秆年产生量约为10亿吨,以下是生物质能源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生物质发电发展现状及前景

    当今我国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利用清洁能源解决供电还大家一片蓝天是一大难题。生物质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中碳和硫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能源用作发电,既减少了大气污染,又节约成本,是传统发电最为理想的代替品,本文从什么是生物质、生物质发电发展现状、生物质发电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质发电发展前景等方面介绍了生物质发电,以供借鉴。

  • 生物质能是唯一零碳燃料 怎样强调也不过

    寒冬腊月,辽宁铁岭的多个村庄已被白雪覆盖,气温接近零下20摄氏度。走进铁岭新台子镇的一处锅炉房,阵阵热气扑面而来——屋内放置着一台热水锅炉,“吃”进废弃的秸秆,放出清洁热源。传送带上,一捆捆成型秸秆正在由室外堆场有序进入炉膛。

  • 行业政策发布 环保惠农的生物质发电行业将全面起航!

    2020年1月20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财建〔2020〕4号,简称为《意见》)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20〕5号,简称为《办法》)以及官方解读文件。

  • 生物质清洁供热政策回顾与展望

    2017年全球供热消费量约50亿吨标准煤,其中传统生物质燃料约6.6亿吨标准煤,占比超过13%。从2012年到2017年,可再生热力增长量约在18%左右。可再生能源供热在全球的供热消费量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其中生物质能又在可再生能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研究人员发现更节能高效的藻类生物燃料

    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新研究指出,他们发现了一种有助于开发出更高效、更经济的藻类生物燃料,并能够对抗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气候变化。 海洋和其他水体富含藻类,藻类是将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学能并帮助从大气中去除碳的能源工厂。硅藻是最成功的藻类之一,它们的化石燃料是地球上最高质量石油的来源。 罗格斯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3D生物成像工具首次揭示了被称为光系统II的蛋白质的结构,这种蛋白质被硅藻用来吸收阳光和促进光合作用。他们发现每个细胞都包含两组这种蛋白质,但是只有一组是活跃的。活性组具有一种与色素蛋白质相关的结构,如绿色叶绿素,它在触须中吸收光,以获取光进行光合作用。非活性组缺少触须,不参与光合作用。 罗格斯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试图了解藻类光合作用的能力的极限,并利用这种能力生产生物燃料。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藻类以天然油脂的形式储存能量,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制造出大量的油,这些油可以转化为汽车、卡车、火车和飞机的生物燃料。 研究人员指出,接下来的步骤是试图理解控制蛋白质之间的动力学和支持强大能量产生的机制,这将为进一步研究从藻类开发更具成本效益的生物燃料和取代石油奠定基础。

  • 国税总局出大招 3项政策惠及生物质能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支持脱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指引》,从六个方面梳理了110项推动脱贫攻坚的税收优惠政策。 其中5项政策惠及农村电网、小水电与生物质能:

  • 能源局计划修订5项生物质炉具标准

    019年7月9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达2019年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及英文版翻译出版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各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起草单位、翻译承担单位抓好落实,按时完成任务。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泗水道617号宝拓大厦905传真:0592-2101985联系电话:0592-2108085

版权所有:福建省新能源科技产业促进会(新能源产业联盟)闽ICP备18012727号-1